一、背景概述
我國農業總體上正處在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過渡的歷史階段。在生產方式上主要表現在以小農經濟為主逐步向規模化、產業化、社會化生產的轉變,由于我國人口多、土地少等特有的國情,許多簡單的經濟問題往往會影響到政治和社會等多個方面,導致這一過渡階段將十分漫長。因此,信息化要面對我國農業種類多、地域廣、用戶層次多、需求分散等具體問題,切實解決農戶在生產和經營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難題,逐步實現農業和農村信息化,不斷提高農民素質和增加農民收入。
1、“生產發展”離不開農業信息化。農業信息化是將現代信息技術廣泛應用在農業的產前、產中、產后各個環節,快速、有效地改造和提升傳統農業,推動農業產業化和現代化進程。
首先,信息技術要發揮先導作用。對于生產者來說,最關心的是生產市場上需要的產品,由于農業生產具有季節性,就必須在種養之前基本掌握未來收獲季節時的供需情況,對于農業這種生產特點,對信息的需求程度要高于其它行業。而實際上,由于城鄉間存在著數字鴻溝和信息不對稱等因素,面向農村信息服務“最后一公里”問題短期內難以解決,加上我國小農經濟的生產特點,導致農業生產從一開始就處于被動局面,由此產生的浪費也十分驚人。開發面向生產者和管理者的農產品供需分析系統、市場價格預測系統、農田決策指揮系統等,可輔助生產者合理安排生產,減少生產的盲目性。
其次,信息技術要指導農業生產。在農業生產過程中,如何進行農藝管理,提高農產品的產量和品質,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生產效益,這需要信息技術的指導,并貫穿于整個生產過程之中。開發適應不同地區和不同領域的農業專家系統、農業決策支持系統、環境智能控制系統、地理信息系統、便攜式農業信息系統等,隨時隨地為生產者提供技術指導,從而加快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充分發揮科學技術對生產力的促進作用。
第三,信息技術要促進農產品銷售。農產品要實現由產品到商品的轉變,進入流通領域,就必須掌握市場供需狀況和價格走勢,只有完成整個生產過程,才能進入擴大再生產,這更需要信息的指導,“增產不增收”、“賣難”現象一直存在,今后還可能會長期存在。因此,開發農產品供需信息系統,建立農產品交易信息平臺,開發農產品物流配送系統等,對實現產銷對接具有重要作用。
只有實現了“生產發展”,才能使農民“生活寬裕”,才能有經濟實力改善生存環境,實現“村容整潔”。
2、“管理民主”需要農村信息化。農村信息化是利用信息技術促進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過程。農村信息化主要包括農村行業信息化、農村行政管理信息化、農村生活消費信息化和農村社會資源信息化等內容。
鄉鎮和村是新農村建設的主要對象,是社會的最低層,就像建筑物的地基一樣,假如不牢固,就可能影響整個建筑物的穩定性。由于該層次數量多、地域廣、差別大,其組織管理和服務難度較大。建立面向基層的電子政務系統、小城鎮信息化管理系統、鄉村管理信息系統、水務管理信息系統等,實現對鄉鎮和村日常事務的信息化管理和服務,上傳下迗,實現政務公開和管理民主,對提高基層政府執政能力,密切干群關系,推動基層管理民主具有重要意義。
因此,農村信息化有利于促進農村經濟的快速、健康發展,保持社會長治久安,是協調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促進基層“管理民主”的重要手段。
3、“鄉風文明”需要不斷提高農民的技能和綜合素質。首先要充分利用計算機網、廣電網和電信網等多種信息傳播方式,為農民提供各種信息服務;其次是開展農村遠程教育,為農民提供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教育培訓,以適應現代農村發展的需要;再是開展勞動力轉移培訓,擴大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機會,增加農民收入。這些方面都需要信息化的支持,信息化將加速信息資源的共享和利用,縮小農村與城市間的數字鴻溝,促進農村城鎮化,為農民提供平等發展的機會。因此,開展“多網合一”的農村信息服務體系研究,建立農村遠程教育系統,開發各種農村信息接收終端,制作多媒體教育培訓課件,滿足農民技能培訓信息服務的需求,促進農村精神文化建設,實現“鄉風文明”。
二、項目概述
1、項目介紹
“數字鄉村”綜合信息化服務平臺是指充分利用計算機技術、網絡通信技術、數據庫技術、多媒體技術、人工智能技術等現代信息技術,全面實現各類農業信息及其相關知識的獲取、處理、監測、傳播與合理利用,加速傳統新農村改造,大幅度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科學管理水平,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持續、穩定、高效發展的過程。
2、建設范圍
“數字鄉村”綜合信息化服務平臺設計,包含“鄉村治理服務平臺”、“產業服務平臺”、“公共服務平臺”三大版塊內容。
(1)鄉村治理服務平臺
以鄉村基層黨組織為鄉村治理體系的核心,以村民自治為鄉村治理體系的主體,以法治來保證健全的鄉村治理體系,以德治來支撐健全的鄉村治理體系。建設一個市縣鎮村四級管理模式的,完整的縣區農村服務體系,實現農村人、財、物全方位管理,從管理入手,提升農村綜合治理水平。
(2)產業服務平臺
通過建設一批農業產業技術服務系統,來集成智能信息處理、智能傳感器、物聯網、數字媒體、雙向可視、4G等現代信息技術,建設和開發農業氣象站、土壤墑情監測站、智能灌溉水肥一體化、農田四情監測預警平臺、及農村電子商務等多個面向生產服務鏈的普適性產業發展服務平臺。
(3)公共服務平臺
通過“多網合一”的農村信息服務體系研發建設社會救助服務平臺、產業金融服務平臺、精準幫扶服務平臺、法律援助、鄉村廣播及在線教育培訓等各類平臺。
3、建設目標
(1)初步實現全縣涉農信息資源的有效共享。以資源整合和共享為主,建成涉農基礎數據庫、農業產業技術數據庫、農村生活信息服務數據庫等,初步實現涉農信息資源整合與共享。
(2)構建農村信息化綜合服務平臺。按照“平臺上移,服務下延”的基本原則和“資源整合,統一接入”的基本標準,構建支持“短信、視頻、網絡”等多方式接入,“產業交流、專業服務”等多功能的農村信息化綜合服務平臺,為廣大基層農業生產者和產業化組織提供實時互動的“扁平化”信息服務,有效解決當前科技的日新月異與農村信息滯后、信息不暢、信息化程度低的矛盾,以及農民訴求與應訴能力之間的矛盾,引導農業高校、科研機構、農業企業的技術、人才等先進生產要素向農村快速聚集,加快先進適用的科技成果轉化與推廣應用。
(3)集成開發一批農業產業技術服務系統。集成智能信息處理、智能傳感器、物聯網、數字媒體、雙向可視、4G等現代信息技術,集成和開發農業氣象保障、土壤墑情監測、智能灌溉施肥、病蟲害防治與預警、及農村電子商務等多個面向生產服務鏈的普適性產業發展服務系統。
(4)探索一套政府公益性服務與市場化服務并主的農村信息化服務長效機制。鼓勵各類市場主體積極參與農村信息服務,通過市場手段獲得服務收入,實現互惠共臝,并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農村信息化可持續良性發展模式,為全國農村信息化建設提供借鑒。
三、總體框架設計及建設方案
1、總體框架設計
設計“數字鄉村”綜合信息化服務平臺建設的總體目標是:采用先進的“3S”和空間數據庫技術,以計算機網絡為基礎,以數據庫為核心,建立一個集RS、GIS、GPS、MIS、ES、PDA等技術于一體,準確、高效、快速、全面、規范的農業綜合信息服務平臺。充分利用現代智能化技術、通信技術、物聯網技術的特點和優勢,使涉農基礎數據庫、農業產業技術數據庫、農村生活信息服務數據庫等各類農業信息資源和各類系統平臺的管理、分析、決策與空間信息管理融為一體。
2、總體建設方案
(1)統籌規劃,分級實施。
平臺建設涉及到各地區和多個部門,要進行統籌規劃、總體設計和分級實施。要按照國家制定的相關標準規范進行建設,實現應急管理業務系統和技術支撐系統的有機結合。
(2)利用現有,整合資源。
本著節約的原則,突出建設重點,注重高效實用,充分利用已有基礎,防止推倒重來、重復建設。整合各級、各部門應急平臺所需資源,已經建成的平臺要采用接口轉換等技術手段,新建、改建平臺要采用國家制定的相關技術標準,依托政府電子政務系統和部門業務系統進行建設,實現政府對上對下各應急平臺和其他相關應急平臺的互聯互通,信息共享。
(3)注重實用,講求實效。
既要重視似信息網硬件建設,更要重視應用開發和信息源建設,保證平臺的實用性;既要立足應急響應,又要滿足平時應用,防止重建設、輕應用;既要能夠發揮專業業務系統的作用,又要提高應急資源整合效益和應急平臺的實用性,克服所有涉及社會管理部門都搞大而全的鄉村振興大數據云平臺建設,專業相近應急平臺要統一整合建設。
(4)技術先進,安全可靠。
依靠科技,借鑒國內外先進經驗開展建設工作,注重系統設備的可靠性和先進性,采用符合當前發展趨勢的先進技術,并充分考慮技術的成熟性。加強核心技術的自主研發和應用,建立安全防護和容災備份機制,保障應急平臺安全平穩運行。
(5)立足當前,著眼長遠。
平臺建設工作要以需求為向導,以應用促發展,把當前和長遠結合起來,既要滿足當前工作需要,又要適應未來技術的應用和發展,不斷提升應急平臺技術應用水平。
3、總體邏輯設計
? 網絡和硬件層:對系統實現正常運行提供基礎保證,不僅支持各種專用網絡的連接,如政務網、各類專網、VPDN等,也支持互聯網、移動網絡等接入方式。
? 數據存儲服務層:負責服務器中數據資源的存儲與管理,將各業務部門相關信息、基層人員采集到的信息、以及民眾訴求等互動信息進行統一的存儲和使用,并制定統一的數據格式與規范,形成統一的數據訪問與存儲機制。
? 平臺服務層:是網格化社會管理各類應用功能得以實現的軟件支撐,主要包括視頻聯網共享、智能分析服務、物聯網接入服務、視頻應用服務和其他支撐軟件等。
? 業務應用層:是網格化社會管理各類具體業務功能和應用,是輔助日常管理與決策的完整的數字化平臺,包括鄉村治理服務平臺、產業服務平臺、公共服務平臺等功能應用。
? 用戶展示層:主要體現了各種用戶的接入與展現方式,如:大屏、電腦、平板電腦、手機等。針對的用戶是系統的各種用戶的集中的概括,包括各級領導、工作人員、系統管理人員以及社會公眾等。
四、應用系統功能建設
1、鄉村治理服務平臺
l 信息發布
(1)村務公開
鄉村管理員通過對鄉村相關的新聞、政策、生活、情感、美食、親子等資訊進行發布,便于村民掌握及時動態。
(2)交流互動
村民也可通過本平臺進行信息(圖片、視頻)發布,也可對其他發布的內容進行互動。
(3)鄉村新聞管理
群防群治相關組織的活動新聞發布、政府宣傳信息、群眾身邊的新聞等。
(4)通知公告管理
鄉村發布通知信息、宣傳信息、利民惠民政策、志愿者召集信息等等。
(5)鄉村安全宣傳
鄉村安全防范宣傳、鄉村消防工作宣傳教育、消防指導等。
(6)鄉村服務宣傳
政府介紹:政府部門、各公共企事業單位介紹等;
政務公開:政府新聞公布、信息公開等;
民生互動:民生信息發布、民意互動交流等;
辦事指南:各類辦事指南、流程、介紹等。
l 黨建宣傳
(1)黨群服務中心
以組織架構圖的形式對村黨組織進行展示,可以使群眾對村黨組織有個清晰的認知,同時可以提升黨組織在群眾心中的形象,對黨有了更深的認同感。
(2)黨務宣傳
以圖文帖的形式對黨務進行展示,讓群眾對黨組織有更深的了解和認識。
(3)書記信箱
通過書記信箱,加強黨員干部上下聯系,有效監督和管理黨員工作作風。
l 村民檔案
(1)一戶一檔、智能建設
以戶為單位,智能化建立農村農戶、成員、房屋、戶廁等電子信息檔案庫,同時也可以針對農戶成員的健康、學歷以及特長技能等信息建立相應的檔案。
(2)標簽管理、靈活統計
村管理員可針對農戶具體情況進行標簽管理,如貧困戶、五保戶、上訪戶等標簽,系統亦可根據標簽進行靈活的數據統計。
(3)便捷查詢、隨時調用
村鎮干部動態查看農戶檔案,快速查詢,一鍵導出。
l 周邊服務
(1)服務列表
基于LBS定位按照距離遠近對周邊的餐飲服務、民宿酒店、便民超市、五金百貨以及診所藥店等服務門店進行展示。
(2)服務咨詢
村民可通過評論或者聯系電話的方式進行咨詢及服務預約。
l 二手閑置
(1)商品列表
基于LBS定位對周邊的閑置商品進行展示(包括衣服、鞋、兒童用品、家具、數碼產品等),點擊可跳轉至詳情。
(2)咨詢交易
村民可在閑置商品下進行留言互動,亦可同賣主約定時間地點進行當面交易。
l 零工兼職
(1)零工招募
為農閑時或者假期里想找零工的村民提供的服務,可查詢本村或附近村莊的招工信息。
(2)閑人出租
通過對附近村民的技能、年齡、性別等基本信息進行展示,實現村民在農閑時創造經濟價值、貼補家用。
l 積分治理
(1)村規民約
積分治理模式是村集體利益的分配,沒有共同的責任,哪里會有共同的利益?所以“共享”的大前提是:全體村民人人參與“共建、共治”。落實到村規民約里,就成了一條條需要村民共同承擔的責任。包括:義務工責任、各類會議的參與責任、移風易俗的責任、生態保護的責任、產業發展的責任等等。
(2)積分看板
以排行榜的形式定期對村民積分情況進行展示,鼓勵村民進行良性競爭,共創美麗新鄉村。
l 村民說事
(1)我要說事
村民可根據自己的問題選擇類型并輸入問題描述(問題類型包括建言獻策、反映訴求以及其他),為了更好的表達村民提出的問題,村民還可添加圖片或視頻進行提交。
(2)在線議事
書記可對收到的村民問題在線進行回復,針對需要議事的問題可轉交議事負責人進入議事流程。議事負責人收到轉交議事問題后,可在線發起議事并勾選相關參會人員進行在線議事并輸出議事結果。真正實現村民提出的訴求建議有跡可循,達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著落”的效果。
2、農業產業服務平臺
l 農業氣象站
可監測風向、風速、溫度、濕度、氣壓、雨量、土壤溫濕度等等常規氣象要素,具有自動記錄、超限報警和數據通訊等功能。可遠程設置數據存儲和發送時間間隔,無需現場操作;太陽能供電,可在野外長期工作;可根據市級需求定向搭配多種氣象參數。
l 智能溫室大棚
主要用于實時采集土壤的墑情溫濕度、鹽分、酸堿度等數據。實施采集上傳分析,主要用于田間土壤墑情的監測。廣泛應用于科學實驗、節水灌溉、溫室大棚、花卉蔬菜、草地牧場土壤速測、植物培養、糧食倉儲及各種顆粒物含水量和溫度的測量。
l 智能溫室大棚
智能溫室大棚控制系統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集成軟件、智能控制、物聯網技術、音視頻技術、3S技術、無線通訊技術及專家智慧與知識,實現大棚控制各關鍵環節的信息化、標準化,是云計算、物聯網、地理信息系統等多種信息技術在大棚控制中綜合、全面的應用,實現更完備的信息化基礎支撐、更透徹的農業信息感知、更集中的信息資源、更廣泛的互聯互通、更深入的智能控制、更貼心的公眾服務。
l 智能灌溉水肥一體
水肥一體化技術是現代農業發展中水肥科學應用的一個新概念,是將灌溉與施肥融為一體的農業新技術。具體來說,水肥一體化就是借助壓力系統(或地形自然落差),將可溶性固體或液體肥料,按土壤養分含量和作物種類的需肥規律和特點,配兌成的肥液與灌溉水一起,通過可控管道系統供水、供肥,使水肥相融后,通過管道、噴槍或噴頭形成噴灌、均勻、定時、定量,噴灑在作物發育生長區域,使主要發育生長區域土壤始終保持疏松和適宜的含水量,同時根據不同作物的需肥特點、土壤環境、養分含量狀況以及需肥規律情況進行不同生育期的需求設計,把水分、養分、定時定量、按比例直接提供給作物的一種新型農業技術。
l 農田四情監測預警平臺
農林 “四情” 是指利用物聯網技術,動態監測田間作物的墑情、苗情、病蟲情及災情的監測預警系統。農林“四情”監測預警系統以先進的無線傳感器、物聯網、云平臺、大數據以及互聯網等信息技術為基礎,由墑情傳感器、苗情災情攝像機、蟲情測報燈、網絡數字攝像機、作物生理生態監測儀,以及預警預報系統、專家系統、信息管理平臺組成。各級用戶通過Web、PC與移動客戶端可以訪問數據與系統管理功能,對每個監測點的病蟲狀況、作物生長情況、災害情況、空氣溫度、空氣濕度、露點、土壤溫度、光照強度等各種作物生長過程中重要的參數進行實時監測、管理。系統聯合作物管理知識、作物圖庫、災害指標等模塊,對作物實時遠程動態監測與診斷,提供智能化、自動化管理決策,保證農作物在適宜的環境條件下生長,提高農業生產力,增加農民收入。
3、鄉村公共服務平臺
l 鄉村廣播
在鄉村服務中心、公共區域、鄉村出入口、村委會門口等區域,出現緊急狀況時,可通過廣播系統及時告 知居民,以便及時采取正確的方式予以應對處理,從而提升基層應急處理能力,保障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
l 產業金融
(1)資訊展示
對全省最新的補貼政策、三農貸款以及涉農保險相關資訊進行展示,點擊可跳轉至詳情。
(2)政策咨詢
村民可就補貼政策、三農貸款以及涉農保險相關問題進行提交咨詢,政策專家會在24小時之內給予答復。
l 法律援助
(1)學法用法
通過法律自助咨詢、法律援助申請、人民調解申請、公證預約、模擬判決結果、常用法律文書下載,查詢民法典、司法行政案例庫、律師信息、企業信息等常用法律服務功能,可以使村民增長法律知識。
(2)法律咨詢
通過撥打公共法律咨詢熱線電話、文字、語音、視頻等方式與專業律師進行“一對一”咨詢。
l 農技課堂
(1)在線課堂
通過直播、視頻回放的形式進行農技培訓,學員可隨時進行農技知識的學習。
(2)求助問答
針對學員在農業生產過程中碰到的問題,可通過本平臺向農技專家進行提問,專家會通過本平臺進行答復,從而提高農民的農技水平。
五、效益分析
“數字鄉村”綜合信息化服務平臺的建設是采用數字化技術手段、網格化管理模式,打破部門間條塊分割,建立長效管理聯動新機制、提升社會管理服務的科學水平和鄉村運行效率的新思路,對地區的社會和諧穩定、經濟快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通過管理效能的發揮,能夠取得明顯的社會效益。
? 有利于基礎信息資料的共享,增強政府管理和服務能力。
社會管理服務綜合信息系統的建設,將為社會管理服務部門提供有效的信息共享機制和信息更新機制,各社會管理服務職能部門的基礎數據及時更新,保持一致性、準確性和權威性。有利于社會管理服務基礎信息資料的共享,增強政府管理和服務能力。
? 有利于提高政府部門工作質量,提高政府部門的宏觀決策能力。
形成各社會管理服務職能部門系統與社會管理服務業務系統對接,百姓反映的事件快速的流通到相關職能部門,相關部門處理時,事件的受理人知道事件的進展,保持事件的跟蹤。領導通過統一平臺統計分析出社會的穩定性,從而做出有效決策。
? 有利于推進社會管理服務創新的實施。
社會管理服務綜合信息系統的建設有利于提升鄉村建設和管理的規范化、精準化、智能化水平,打造高效、科技型的服務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