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要因地制宜發展新型農業生產力。智慧農業是發展新型農業生產力的重要內容。目前,通過傳感器網絡,數字技術和農業生產深度融合、物聯網、大數據分析、云計算、人工智能實現了農業生產全過程的智能化、精準高效的管理,對于促進農業現代化和鄉村振興,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發展智慧農業,第一,可以提高農地產出率、勞動生產率和資源利用率,引導小農戶進入現代農業發展的軌道;第二是通過精確的環境監管、自動巡檢消殺、疾病智能診斷、精準配方飼喂、自動收集和清洗等,實現科學的農業生產、標準化、綠化,提高我國農產品質量水平;三是應對城鎮化導致的農村人口減少、農村人口結構老齡化帶來了勞動力數量和結構的雙重壓力。
近年來,我國聚焦智慧農業發展的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組織實施智慧農業行動計劃,建設了一批智慧農場、智慧牧場、智慧漁場,加快重點行業和產業的數字化轉型,通過政策拉動、典型帶動、技術驅動、服務推廣實現了智慧農業的快速發展。下一步要加強基于中國的頂層設計基本國情和農業狀況、政策支持和應用引導,把握信息感知、智能決策、精工細作等關鍵環節,全方位全鏈條推進信息化、數字技術、人工智能的推廣應用,可以提升農業智能化水平,提高農業全要素生產率,為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新動能。
以應用場景引領智慧農業發展。立足產業發展和行業管理的實際需求,以問題引導方向,以應用引領發展,因地制宜探索數字化、智能化解決方案。堅持農業生產領域全產業鏈整合,推進主要農作物種植精準化、設施種植數字化、畜牧養殖智慧化、智能育種和種子生產提高農業產量、管理、數字化管理水平。堅持示范引領,建設一批智慧農業創新區,推進機制創新,集聚政策合力,形成一批可復制、可以推廣的智慧農業項目。
以科技創新支撐智慧農業發展。堅持高水平農業科技,自力更生,加快農業傳感器和專用芯片、農業核心算法、農業機器人等技術研發,形成基礎研究、應用研究、鏈接研發的智能農業創新系統研發和制造。支持建設一批智能農業創新平臺,培育一批科技龍頭企業,遴選一批成熟技術裝備,突破一批基礎、前沿性、共生技術和渴望、急需、急用的技術。推進大數據分析技術在農業農村的融合應用,發展農業領域各地區、各產業、各行業的人工智能模型有效支撐了智慧農業對數字技術的需求。
用數據元素支撐智慧農業發展。數據是數字經濟時代新的生產要素。沒有數據,智慧農業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有必要統籌規劃建立農業數據收集、加工、管理、流通、應用等體制機制,為智慧農業的發展提供生產要素。加快農村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拓寬遙感、物聯網、互聯網等實時數據采集渠道,形成天地一體的觀測網絡和數據采集系統。建設國家農業農村大數據平臺,完善農業農村數據交易體系,開發數據資源目錄,推進公共數據開放共享,滿足智慧農業數據要素需求。
以改革思維推進智慧農業發展。從經濟學角度看,激勵機制和協調機制是優化資源配置的有效手段。農業需要不斷進行體制和機制改革,為農業注入發展動力。智慧農業本身就是農業生產方式的重大創新。要完善農業利益聯結機制,通過完善產業扶持政策,鼓勵有核心競爭力的“鏈主”企業起主導作用。鼓勵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服務主體加快智慧農業商業模式創新和成果轉化。充分發揮企業家特別是科技企業家在推動智慧農業發展中的重要作用,使之成為智慧農業的發展“領頭雁”
以人才隊伍保障智慧農業發展。鄉村振興,人才為本。要推動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調整學科結構,培養適應智慧農業需求的應用型人才、創新型、復合型人才。加強數字能力知識技能培訓,促進農村人才培養、引進、管理、使用、流動、激勵等制度創新,在智慧農業領域開展職業發展和職業技能等級鑒定,形成一批新型田間行走“田智者”鄉創客”農秀才”
農業強國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基礎。強國必先強農,強農才能強國。發展智慧農業,通過賦能激發乘數效應和化學反應,提升農業的比較效益和綜合效益,建設農業強國、實現農業現代化注入強大動力。